之前一篇文章《老中医祛痘精华核心》中介绍过,在中医去痘痘的理论中,痤疮的发生离不开热、郁和痰三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介绍一下这3个方面,看到底对中医治疗痘痘起的怎样的指导意义。
风热:面鼻属,肺经过风热熏蒸,邪壅肌肤而成痤疮。皮损以微讽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症性丘疹为主。表现为患处疼痛、发痒,咽干微咳,小便黄,舌质红。
湿热:长期饮食辛琴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酿生湿浊,或汗出见湿,湿郁化热,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皮损以粉刺、炎症牲丘疹、脓疱为主。表现为痤疮,顶部变白,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
2、郁:分为血瘀和肝郁。
血瘀:痤疮日久不消,影响气血运行,瘀血阻滞。面部痤疮颜色潮红或暗红,皮损以粉刺、疹、脓疱、结节、表肿为主,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或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
肝郁: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患者青春期相伙旺盛,又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停滞中焦,肝胆疏泄异常,以致肝部化火、肝阳上升或冲任失调,肝火夹热上攻朐背部与颜面;发为痤疮。皮损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为主。多见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同时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
3、痰: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或肝肾: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痰凝肌肤而成痤疮。皮损以粉刺、脓疱、结节。痤疮结节坚硬,疼痛不甚,舌苔自腻。
面部痤疮皮损发生的部位与相应脏腑功能失调及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比如额、鼻子、口周等部位发病,多因为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而诱发或加剧,表现为“湿”性特点,面部油腻垢浊较重,病程相对较短且反复发作。这类患者常伴有大便不通,反映胃的受纳、睥的运化、大肠的转输等功能的失常对本病期一定作用作用。颊、颏等部位发病,往往见肝失疏泄、情志异常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或心肝火旺、烦躁易怒。伴月经不调的“经前痤疮”皮损主要分布在额部。
中医治痘痘、中医治疗痘痘经过中国千年的积累,总结出了它的一套专业祛痘方法体系,在中医去痘痘的治疗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最后形成一套非常有操作性的理念。但由于有些人明明并没有吃透青春痘中医治疗,却打着青春痘中医治疗方法的旗号,到处宣扬,不但并没有给人治好,反而还砸了中医的牌匾。